9月19日,“一起想象新羊城”——肖全“时代的肖像”摄影展(广州站)在荔湾区万科花地湾生活馆正式揭开帷幕,展期至10月20日。作为中国顶尖人像摄影师,肖全再次回到广州,通过镜头敏锐地捕捉那些极富时代内涵的表情,以及藏在镜头后的真实故事,定格下属于广州人与广州城的故事。
肖全
再次拍广州人,“他们的内心更自信了”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广州,始终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此次展览的肖像作品正是沿着这样两条主线脉络选取了极具广州鲜明特色的公众人物。此外,还有隐藏在各行各业认真生活的普通人。镜头之下,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
“时代的肖像”是肖全正在做的一个新的摄影选题。这个选题的发起,最初还要追溯到年,肖全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委托,参与了《:我们期望的未来》公益拍摄。那次拍摄之后,肖全决定要继续以人物肖像的方式去纪录时代的面孔。
此次“时代的肖像”摄影展广州站从策划、邀约、拍摄到布展,共历时约多天,经过招募和驻地拍摄,肖全和他的团队在广州花地湾、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农讲所、海南村、增城等多地取景。近名各行各业的人物踊跃报名,约位代表人物参与拍摄,最终在数千幅作品中甄选出多幅亮相展览。
谈起这次拍摄,肖全几乎每一个被拍者的故事如数家珍。
刘桂凤是肖全的亲戚,来自湖南娄底。擅长做裁缝的她,年来到广州打拼,进入服装行业,选择到广州发展,是因为这里聚集了世界各地的衣服,而且工程原材料更新,设备更加先进。尽管经历过不少艰辛,但刘桂凤都坚持下来了。
这次肖全在广州拍摄,刘桂凤是自己看到报名广告的。这是她第一次站在摄影棚里拍照,也是第一次在拍摄后接受采访,讲出自己的故事。在肖全的镜头下,刘桂凤手拿裁缝剪刀,眼神里流露出对生活的满足。
“从她身上我看到广州对她的一种莫大的推动。这座城市给了她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巨大的信心和希望,让她不被生活击倒,并且在这里发展得越来越好。”
刘桂凤
在肖全的拍摄者当中,有不少是此前素未谋面的“素人”。肖全印象很深的是“篮球男孩”林家乐,气质桀骜不驯,一手就能抓起篮球。那是他在花地湾生活馆门口篮球场偶然遇见的。“我看他们一直在那里打球,有一天我走过去,说可以给你拍张照片吗?他看了我一眼,说,走吧,拿起衣服就进来了。”
林家乐
肖全说,如今的广州人更自信了,那种自信来自于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同。而“时代的肖像”想要定格住的,正是反映在每一个人身上的“时代印记”。
让每个被拍者感到被尊重
肖全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但这一次拍摄,他没有沿袭《我们这一代》的摄影风格:几乎不带闪光灯、所有人物都在自然光条件下拍摄的拍摄风格,而是回归到摄影棚。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同时也是著名摄影师陈锐军认为,“他(肖全)在做加减法,一方面把各种画面要素——背景、环境、道具、衣着、季节、地域等等,减至最少,许多只剩下一块深色背景布;另一方面又十分刻意地加上专业的灯光,甚至在个别的外影中也一定有专业灯光,用肖全自己的话说,他就是要营造一种仪式感。”
而在肖全自己看来,他想让每一个走进“人生照相馆”的被拍者应该充分去享受人生的闪耀时刻:“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的人,只要一站上摄影棚中间的那个苹果箱,那里就是他的人生舞台。”
透过卡帕、布勒松、马克·吕布的镜头,肖全看到影像真实的魅力,他还特别收藏了德国著名人像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的一幅题为《年轻农民》的作品,这幅作品对他的职业生涯有着极大的影响,激励他想要为中国人留下有尊严的影像:“一个摄影师手上的照相机就像作家的那支笔一样,应该如何来书写,你所遇到的人。记录下你所身处的那个时代。”肖全说。自己的照片就像一面面的镜子,与别人的人生相互照应。提醒大家,嘿!哥们,我们都是人,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值得被尊重,被赞美。
每一次拍摄,肖全似乎都与被拍者有着很好的默契。他回想起在长城上拍杨丽萍跳舞,杨丽萍披一席素布,当时风很大,一跳起来稍不注意就有掉下去的危险,但两人有一种无声的默契,都懂得彼此在做什么。“那一刻好美,我觉得自己既是摄影师,也是她唯一的观众。”
杨丽萍
难以忘怀的“广州记忆”
展览开幕当天,肖全许多朋友都来捧场,他们纷纷上台分享与陈锐军合作的经历。陈锐军既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也是活动现场的主持人。这次展览,他为肖全推荐了不少被拍者。当年,肖全为拍摄《我们这一代》来广州时,曾借宿在他家客厅。得知这次摄影展肖全需要一个策展人,陈锐军火力支持,“就冲你当年在寒舍客厅打地铺当‘厅长’的经历,这人还能是谁啊?”
陈锐军与肖全一起为展览选照片
事实上,对于广州这座城市,肖全始终有着特殊的情感。
年,身为海军航空兵一名空勤机械员的肖全因为出任务,第一次来到广州。广播里播放航空信息的那把有别于传统“播音腔”的温柔女声,肖全至今仍印象深刻。“与其他城市很不一样,这个地方与世界是相通的”,是肖全对广州的第一印象。也是那一次,肖全第一次吃到传说中的“广东菜心”,那是他第一次吃到那么长的青菜,“一边吃一边纳闷,怎么不切啊?”
年高第街作为广州市第一个工业品市场正式开设,成为了全国第一个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年,肖全到广州海军疗养院疗养,每次去“高第街”,肖全总会被琳琅满目的潮流货吸引。他给家人买最时髦的牛仔裤和波鞋,家人很兴奋,就像是收到了“来自外星人的礼物”。
那时的肖全或许还不知道,后来广州会成为自己事业发展的桥头堡。
在展览现场,一张巨大的照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注意。照片里,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站在海珠桥上窄窄的石墩上,身体轻微地倚靠在栏杆上,一手扶着栏杆,一手举起相机拍桥上骑单车的人,形态极为生动。而捕捉下这一幕的,正是肖全。
肖全向现场参观者导赏这幅作品
马克·吕布于年首次来华,成为首位访问新中国的西方摄影师。年,肖全和马克·吕布在广州相遇,并成为他的助手。从此,“老爷子”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他们是师生,也是哥们。肖全说,当时挎着相机,跟着马克·吕布一天天早出晚归地到处转。
他还记得,九十年代的友谊商店里有一条手扶梯,顶上是一面镜子,马克·吕布就很喜欢在那拍照。拍完就去隔壁的白云宾馆吃饭。虽然家境富裕,但马克·吕布却很节俭,吃饭总是一盘鱼、一盘青菜、一碗米饭,很少会超出三个菜。
还有一次,见到街边有人卖芒果,对芒果情有独钟的的马克·吕布满心欢喜,一问价格却舍不得买。敏感的肖全立刻拿起相机拍下了马克·吕布略显失落的背影,还偷偷买了芒果放在包里,送给他时,马克·吕布感动得像个孩子。
马克·吕布对肖全很器重,两人临别之时,马克·吕布送给肖全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Toxiaoquanfromanphotographertoanother”(一个摄影师给另一个摄影师)。这句话激励着肖全在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年,《我们这一代》在广州出版,肖全第一时间将这本摄影集寄给远在巴黎的马克·吕布,他说,这是“一个摄影师给另一个摄影师”的汇报。
《我们这一代》是肖全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事件。这本记录中国人在20世纪80-90年代这段生机盎然历史的摄影著作,近百位时代名人不乏数目:姜文、巩俐、窦唯、崔健、三毛、张艺谋、贾平凹、陈凯歌、杨丽萍……他们在肖全的镜头下,都展现出自我的真实。后来,《我们这一代》与“现代新闻摄影之父”布列松的画册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并肩展陈,成为向西方世界展示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界真实状态的一个窗口。
肖全始终感念,成全这本摄影著作出版的是广州市文化传播事务所创始人吴少秋。“他是特别儒雅的一个人,当时我们在成都见面,他看到我的照片非常喜欢,跟我说,我来出这本书。当时我特别感动。跟他合作我的心特别稳。”
而这一次影展,势必成为肖全又一次美好的“广州记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岸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岸
部分图片由主办方供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