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艺赏评镌刻丰碑记录永恒读宋成君 [复制链接]

1#

镌刻丰碑记录永恒

安世元

市作协副秘书长、市朝鲜族中学高级教师读了宋成君主席的《我的建北》有颇多感慨。一个旧城区的改造,一个民生之需的落实,一个时代发展缩影的展现,这些本来是纪实文学的典型素材,却以一部长篇小说的形式娓娓道来,的确不同凡响。不过,这是宋老师所长,宋老师以往许多作品都印证了这一点。“棚改”是“棚户区改造工程”的简称,是我们国家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生工程,也可以说是党和*府推出的福民*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棚改”工程是我国特有的,我国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了足够的经济能力,党和*府在“为人民谋福祉”的执*理念推动下,在住房已经完全商品化的社会环境中推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进行“棚改”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利民*策,这是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棚改”显然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这项利民工程惠及人民。但说起“棚改”,无论是市民、干部还是开发商都有说不完的话题,总有*策、权益、民生之间互相纠缠,理不清理还乱。内涵如此丰富,涉及的利益方如此广泛,体现的价值观又是如此多元化,要说清楚其中的是非曲直谈何容易,而宋老师恰当地选用了讲故事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按我们的传统观念,民生基本需求四大项是:衣、食、住、行,其中住仅仅排在第三位,属于中偏后,而当今社会这个顺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住,俨然已经排在了第一位。当今社会,无论是求职落户还是谈婚论嫁,许多人的首选条件就是住房,就是人们在闲谈中也往往免不了谈起自己和别人的住房,而且津津乐道地把“生活条件”的最重砝码加在住房环境上。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一种体现,说明我们大多数人的温饱已经解决,吃和穿不再是我们生存最急迫的需求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重视住房也许是中国人的特点,是中国人农耕文化长期积淀的一种传统的价值观体现。我们中国人普遍重视自己的家,这个家当然首先是以亲情为纽带的温馨的情感世界,但这个家必然也少不了稳定的、舒适的、属于自己的住房。国家推出“棚改”*策,使得低收入的市民、城市边缘的农民也有机会住进以往不敢奢望的楼房,从根本上改善了居住条件,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就是宋老师所说的“新旧的更迭与变化”,这“新”和“旧”显然包括形式、内涵和理念,而“更迭”和“变化”是由“新”代“旧”的过程和结果。宋老师以写实的手段描述了这三个层面:新旧之比,更迭过程,变化成果。“王屯”坐落在齐齐哈尔市区的西北角,可以说它见证了齐齐哈尔城的诞生和成长。“王屯”北部有一个规模不小的钢材、建材市场叫“建北市场”,几年前,这片旧城区被*府确定改造区后被统称为“建北片区”。宋老师所说的“我的建北”就是这个地方。宋老师并不是这片区域的业主,也不是这项“棚改”工程的甲方或乙方,他以《我的建北》入主角色,我的感觉它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宋老师初衷是为民代言,其二是宋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居民中的一员,也就是主人翁的姿态。这片处于城市边缘的一方土地,它的历史显然是厚重的。但是,悠久的历史给它带来的苍老和不堪重负的居民数量给它带来的疲态也是显而易见的:“道路拥挤、房子拥挤、人口拥挤、设施老旧、垃圾成堆……”在这片杂乱的区域里城市工人、郊区农民、外来人员混合居住着,在宋老师的笔下是:“低矮破旧的房屋,坑洼不平的道路,脏乱不堪的环境,狭窄拥挤的胡同,整个就是一幅杂乱无章图”。“这片区域低保户多、残疾人多、下岗人员多、孤寡老人多、外来人员多。”宋老师的描写让我们联想起北京的“龙须沟”,这是宋老师用文学形式留给后人的一幅生动的“杂乱无章图”。更迭需要一个过程,无论是时代的更迭还是环境的改善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付出努力,需要付出艰辛,需要经历曲折,宋老师这一部分的描写显然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本作品的重点。更迭的起步无疑是艰难的,这个艰难除了面对的环境、资金短缺和人力不足,还有居民们保守的思想和各种的心态。一心想着为大家谋利造福的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除了要克服艰难的工作环境和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时常还要承受委屈和不解的指责。人在疲倦的时候往往会显得很脆弱,尤其需要别人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这时候的不解和诋谤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宋老师的笔下,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克服各种困难都挺过来了,虽然经历了不少坎坷和曲折,但毕竟起步了。这里不但体现了各级干部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和耐心,也体现了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宋老师对“刁难”人的个别居民没有一味地抨击和贬责,而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或者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理解或包容,这是难能可贵的,毕竟每个人的诉求都有他自己的理由,虽然由于立场的不同这个理由的合理性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要知道,越是微弱的声音其产生的共鸣越响,他们像看不见的分子构成现实环境中各种物质一样,由庞大的数量构成一个覆盖整个社会的群体,这个群体我们称之为群众。在人类社会构建过程中,群众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够聆听基层群众的呼声,能够理解群众的诉求,这是需要一定的胸襟和修养的,也需要使命感,我们党提出的“关心群众、理解群众、爱护群众”的宗旨也在这里。其实,群众这个概念是一个大概念,群众中包括林林种种的个体,所以,最难做的也是群众工作。宋老师对典型的“钉子户”的描写没有表达明确的立场,只是对工作人员表达了充分的理解和敬意。在宋老师的笔下,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整体工作也在稳步扎实地推进。虽然还有不足,虽然还有曲折,虽然还有意外,但整体工作还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盛夏的热风,初冬的寒风,最长的一天,冰与火的碰撞等等都是这个过程的花絮。通过“假离婚”分户,通过“假离婚”买房降税,这是现在社会上常见的现象,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宋老师也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盛气凌人地对此加以评价,而是当作众生相之一尽量据实叙述。我不觉得这是宋老师“观念转变”了,而是他在客观描述有的人在利益面前力图将其最大化的一种心态,而这个心态乍看似乎有点过格。宋老师经过大量深入群众的采访,详尽地描写了不同时期群众的生活状态、不同阶段群众的心态。对动迁的抵触到搬家的忙乱,从分户的纠结到入户的喜悦,还有收秋菜、上户口、演唱会、过大寿等生活场景,人物有干部、职员、教师、军人、农民,年龄从孩童到老人,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增加了作品的厚度,耐人回味、引人思索。以往的“建北”和“王屯”已经成为历史,现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的一片高楼已经成为“欣豪社区”和“凤凰社区”,齐齐哈尔人已经习惯称之为“凤凰城”。“凤凰城”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凤凰涅槃”这四个字,不知当时起这个名字有没有这个初衷。我觉得“凤凰城”的建设过程用“浴火重生”描述也不为过,因为人们的期待、人们的付出、人们的收获都镌刻在这片高楼大厦中,虽然我们肉眼看不见,它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这片像擎天柱一样挺立在城市东北角的楼群,无疑是齐齐哈尔市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党和*府的福民*策为基础,用无数干部、工作人员和辛勤的劳动者用心血和汗水浇筑,它承载着一万六千多户住民的安宁与福祉,它也将守望着具有光荣历史的齐齐哈尔市再一次腾飞。宋老师全程参与并为凤凰城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令人羡慕的光荣,也是令人钦佩的功绩。宋老师和我是文友又是好友。我知道宋老师一直跟踪凤凰城的建设,几年来他一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