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告诉一个你不知道的兴十四 [复制链接]

1#

近百名返乡大学生

及其同学们

安家立业的故事

从齐齐哈尔市到甘南县兴十四镇兴十四村,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从甘南县到兴十四村,大约二十分钟。

从前的车马很慢,这个村就显得有些偏僻:年建村时,全村只有36人。住在草窝棚里,又冷又湿,四面透风。早上一起来,被子上全是沙土,连耳朵眼儿里都是。那时生产队大食堂每顿饭硬是用8斤苞米面,蒸出了个窝头,掺的全是甜菜渣、豆角皮和苞米瓤。实在饿得不行,就只有吃米糠。

现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龙江第一村”,干净的柏油马路串联起整个村子,道路两旁公寓楼、小别墅依次排列,村旁的1.5万亩人工林,让这里的空气都是甜的。现在村里约有多人,其中多人是外来人口。“工作的、打工的、种大棚的、上学的、陪读的、养老的……人越来越多。”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说,过去村里的人他多少都有些了解,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熟悉了,可说起在村里就业的那位大学生,他如数家珍。

01

如何招得来?

吸引与培育并重,“外来女婿”和“本地郎”齐头并进

人才从哪里来?“内用、外招、上请、下挖、近补、远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实施的人才战略“十二字真经”,兴十四村早已活学活用。

兴十四村党委副书记刘颖介绍,这名大学生,本村考出去的有75人,外来的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0%。同时,村里还先后选送名年轻人到全国各大专院校学习。如今这些“外来女婿”和“本地郎”,在学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村电子商务公司等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出生在兴十四村的王晓梅,年从吉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她10岁随父母搬到外地,但经常回村走亲戚,每次看到村里的变化,她都惊喜不已,毕业后毅然回村工作。从富华宾馆前台接待员到黑龙江兴十四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她用了10年。其间,她在村里结婚生子。

吉林俄语学校毕业的高仁杰(左一)、吉林大学毕业的王晓梅(中)、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刘闯(右一)一起在商量工作。

王晓梅的公司里有12个年轻人,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刘闯负责拓展市场,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的赵云鹏负责技术保障……“感谢兴十四村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实现自己的价值!”王晓梅说。

兴十四学校小学部校长高清明,老家在距兴十四村不远的宝山乡巨胜村。“在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上学时,我到兴十四村来看朋友,对这里一见钟情。”没想到,毕业后心想事成,还带来了女朋友。

引“凤”的同时,兴十四村还下大力气培育本地人才。“干一个项目就需要一批人才,比如建罐头厂,我们就送了20个人到齐齐哈尔食品学校学了半年;建甜蜜素厂,我们又选派15个年轻人到大连红星化工厂培训了一年……”付华廷说,现在这些人有的当了厂长,有的是技术骨干。

高鹏是嫁到兴十四村的“媳妇”,因勤劳努力得到认可,村里送她参加了国家开放大学函授学习,毕业后负责村里的文体工作。“我们的文体馆不但是村民们健身娱乐的好去处,还是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训练基地,每年都会承接五六场重大赛事,还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

黑龙江富华锦河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化验主管李凯悦。

“我们村氛围特别好,不排外,对外来大学生比本村人还重视。”黑龙江富华锦河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化验主管李凯悦说,“我给父母也在村里买了楼,让他们到村里来养老。”

02

如何干得好?

引进与输送并行,让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大学生来了,我们要重用,更要培养!培养好了,为国家多输送人才。”付华廷说,“如果一门心思把大家都留住,那不就成了一池死水?人才只有流动起来,才能让更多人看到更大的希望。”

这些年来,村里先后有20多人到省里、齐齐哈尔市里及甘南县里工作。“我们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淑媛,就是年来我们村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付华廷介绍说。“当时他们一起来了3个大学生,有去乡镇的,有去学校的。王淑媛特勤快,走路总是一溜小跑。每天早晨,她办公室的灯亮得最早。而且她人聪明、悟性好,眼界宽、思路广。为了锻炼她,我们先是让她做富华集团总经理助理,获得广泛认可后成为富华集团副总经理,多次荣获省市劳动模范称号,年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除了提供岗位,村里更注重对这些大学生四方面能力的培养。付华廷介绍,首先是理想信念要坚定,要心里装着党、装着群众,要全心全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其次是工作能力,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力更生的品格;第三要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要为集体、为大伙做事,不能有私心;第四要培养他们的韧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挺住,不服输。

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农业局副局长张云志、甘南县委办副主任魏逊、县发改局副局长解宝龙……都是从兴十四村走出去的。

“老书记对我们是真好,可是犯了错误也是真收拾。”高清明深有感触,“所以年轻人在村里都成长特别快!”

03

如何留得住?

平台与关爱并举,有施展空间更有扎根动力

“对大学生,我们不但要留住他的人,我们还要留住他的心,得用心去留人。”付华廷说,“到村里工作的大学生,超过十年的我们就给他们村民待遇,解决住房。”

兴十四村是一个村,可不仅是一个村。

“我们村民吃水、入托、上学等十项都是免费的,逢年过节还要发米面油等18项福利。从今年开始,每家每户都吃上了‘红本粮’,村民可以随时来按标准免费领粮。”兴十四村党委副书记刘颖介绍。

刘颖(左二),村党委副书记,黑龙江农业职业经济学院毕业。

村里的生活很安逸,可年轻人仍找机会“充电”。因为他们知道,你只要优秀,就有更大的平台接着你——黑龙江富华集团旗下,有35家企事业单位: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信息产业、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

李新,是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服务中心技术研发部主任。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即将毕业的他,看到一则校园招聘信息,有个农户在兴十四村承包了多个大棚,寻找合作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一心想创业的李新就这样来到兴十四村。

李新,东北农业大学毕业。

干了几个月后,李新看到黑龙江(兴十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服务中心招技术研发人员,通过考试成功入职。“我们刚到园区工作时没有实战经验,村里通过院村共建,找来省市农科院的专家,我们现场跟着专家学了三年,收获特别大。”

除了业务上的精进,村里更重视对这些年轻人生活上的关怀。

高清明和女朋友来到兴十四村后,先是免费住在招待所,婚期定下来后,村里又帮他们张罗婚礼。“结婚那天,全班同学都来了。村里就像给自己儿子办婚礼一样,把最好的车派过来,我的同学们都惊呆了。当晚村长还像父母一样,给我们煮了一碗面,还卧了俩鸡蛋。”高清明说。

兴十四学校中学部校长胡刚,是全省第二批“村村大学生”。“上班后,村里帮我们租房子,房租由村里出。”胡刚说,“年我买了公寓楼,根据村里*策,可减1/3房费。房子都是精装修的,拎包入住。”

“我买房子也是村里帮助的。”高清明说,“当时村会计问我买不买别墅?我说买不起。会计说村里帮你协调贷款,先不用拿钱。”

“村里考虑我们大学生收入不高,还送了5垧地5年的使用权,收入就够还贷款的了。”李凯悦介绍。

“我爱人原来在别的村上班,很不方便。村里知道后出面协调,把我爱人调了过来。”现在胡刚不但把父母接了过来,还带动五六个亲戚在村里买了房。

除了物质上的保障,村里还注重文化氛围的构建,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村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文明礼仪、体育健身等各方面的宣传、引导和培训。

“我们村业余生活特别丰富,有农民艺术协会,有自己的小剧团。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组织各种联欢会。我们村在县里的广场舞大赛中连年都是第一名。”高鹏说。

就在前些天,我省最大的乡村体育场主体工程在兴十四村竣工,明年5月就可以承接各种赛事。此外,村里还有省图书馆流动分馆和数字分馆。

目前,兴十四村新建的体育场主体已经竣工。

新闻观察

教育:

兴十四村“硬实力”

●在全县25所学校排名中,兴十四村学校连续多年小学初中双第一

●中考升学率连续多年全县第一

“干好‘三农’工作的关键是啥?是人才!所以你们来这里学习,就要好好学,学好了回去带好头、干好事!”12月14日上午,中组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班,在甘南县兴十四镇兴十四村培训基地开班。作为开班第一讲,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在讲台上激情澎湃。

兴十四村重视教育,不仅体现在培训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好学生的奖励上——每年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2万元,中考考进全县前十名奖励元……

兴十四高级中学(图片由学校提供)

据兴十四学校校长郭胜介绍,该校原来就是一所村小学,只有8名老师、十几名学生。如今村里幼儿园、小学、初高中一应俱全。因为教学质量好,周围村的孩子都到这儿上学,仅小学部和初中部加起来就有多人。“在全县25所学校排名中,连续多年小学初中双第一,中考升学率我们也是连续多年的全县第一,%都能考上普高以上学校。”郭胜说。

甘南县兴十四高级中学年8月成立,当时只有73名学生、14名老师,今年已经发展到在校生近人。“我们面向全县招生,同学们有上沈音的、有上广西艺术学院的,还有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等,也有去国外留学的,学校里第一批毕业的孩子现在已经读研了。”校长王志明说,“学生低进高出,主要缘于我们有一批好老师,他们多半是研究生毕业,平均年龄31.6岁,有激情、有热情、有活力。我们兴十四村有特殊魅力,年轻人都爱上我们这儿来工作。年轻人多聚集,兴十四村未来会更好。”

记者手记

回乡大干一场

梦想照进现实

在兴十四村采访,一直被一种平和、感恩的气息包围着,深深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那种满足和喜悦。

他们喜欢这个村,因为在这里他们事业有干头。村里有他们干事创业的舞台,有他们发挥才干的平台;有他们实现自我的机会,更有他们超越自我的空间。村里会经常送他们出去培训,完善自己的能力和学历;村里会不断增加各项福利,增添他们积极前行的动力;村里会持续优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夯实他们留下来的定力。当能力、动力、定力形成合力,他们的各项才能也就迸发出了活力。

他们迷恋这个村,因为在这里他们安了家有念头。回来一个人,带来一家人,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一“窝”人。所以他们人在村,心在村,情感也在村;他们家在村,亲戚在村,根也就深深扎在这个村。

他们热爱这个村,因为在这里他们生活有奔头。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村里的“人才宝典”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希望。选能人用能人,但也决不耽误能人。那些走出兴十四村,踏上更高平台的人,让他们看到了未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你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就会有一个又一个台阶,送你更上一层楼。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素。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返乡,才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兴十四村“硬件”不好模仿,但兴十四村“软件”可以复制。对人才的态度、对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关爱,都可以学习和借鉴。

更多年轻人回乡大干一场,不但是给自己未来,更是给乡村希望。

(来源:文/黑龙江日报记者周静摄/黑龙江日报记者邱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