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实际是在用光作画。那么光是怎样作画的呢?这就涉及到光线与物体间关系等问题。
1、表现物体形态:人们认识各种物体独立的形态概念,主要是靠观察各种物体的轮廓。而物体轮廓的形成,一是靠物体对光的反射,二是靠物体的颜色对比。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时物体有了明暗差别,同事物体对光的反射,使其本身成了一个发光体,从而显示出了它所在的位置、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物体的关系。而且物体对光的吸收和反射显示出物体的颜色,颜色的明暗又形成了物体的色调,各种不同色调的物体在一起,互相起着对比的陪衬作用,这样便鲜明地显示出了物体的轮廓。因此,在摄影中我们既要选择能充分表现被摄物轮廓的光源照射角度,也要从不同色调物体中的对比衬托中选择能突出主体的背景和前景。
2、描绘物体的神态:光线还可照亮物体的细部,描绘出物体的细节,把神韵刻画出来。这就给摄影造型起了传神的作用,光的强调、直射反射、照射角度、被摄物的位置等等,都会影响被摄物体表面光照的明暗对比,影响其细部的描绘和神态表现。
3、区别物体的位置:照相机和人的眼睛一样,离它近的物体成像就大,离它远的物体成像就小;离它近的物体成像就清晰,离它远的物体看不出细部,成像清晰度就差。这种近大远小,近清远糊的成像原理,形成了摄影造型中的近景、中景、远景,这就是光线区分被摄物体位置的结果。
4、增强空间感觉:光线使人分辨了物体的位置,近、中、远景的形成,显示出了照片的深度感,也就是空间感。晴天,拍高山大川等风光照片,利用逆光,光线会把远处的山行勾画出轮廓,使远、中、近景区分开来,加上大气的透视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如果利用顺光来拍,景物之间难以区分,明暗均匀,反差很小,空间感就很难显示出来。
5、渲染现场气氛:晨雾、阴雨、飞雪等等,场景不同,气氛各异,这种现场气氛的显示,完全靠光线,在摄影造型中,我们在利用光线来渲染气氛,一般情况下,通过选拍摄角度,在逆光下容易表现出浓郁的现场气氛,同事注意要尽量利用自然光,不要随便加用人工光,也就是不要动不动就打闪光灯,不然会破坏现场气氛。
6、表达物体质感:物体的质地不同对光的反射也不一样,反过来讲,物体对光的反射不同正好表示了物体的不同质地。反射出镜子光的物体,表面一定光滑;反射出散射光的物体,表面必然粗糙。物体的轻重、软硬、脆韧和透明程度,都可反应物体质感。我们在摄影中就是要利用光线来把不同物体的不同质地表现出来。如反映丝绸的轻薄,只有在逆光下才能显示出来,顺光只能表现其轻,难以显示其薄。要表现物体质感,光线不宜过强,过强会使质感减弱。老年人脸上的皱纹,用侧光在照片上才能显示出来,如果用顺光,就把皱纹照平了。儿童、少女的皮肤光润细腻,只有用顺光才能表现其特点,如果用侧光或逆光,少女脸上就会出现皱纹。
利用光线在摄影造型中的作用,是个综合的因素,要经过反复的对比分析,反复地选择拍摄角度,方可达到目的。
内容由互通lightroom教程网摄影教程专题提供,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还望不吝分享和点赞,小编温馨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