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头补光灯就像小太阳一样的,开车路过「sa」一下就闪瞎眼。
虽然对司机很不友好,但对于交通监控来说,又很有必要,不然晚上的摄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为什么要加补光灯
补光灯是为了拍照更清晰探头加补光灯的原因很简单,就和手机上面有个闪光灯不是一样的嘛,就是为了“拍照更清晰,照亮你的美”嘛,是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上面讲。
电子眼的图片记录是要能够清晰地辨别违章时间、指示灯信号、车牌号码、车辆类型等等信息的。
在晚上,车辆号牌的识别准确率应该不小于80%。
也就是说:取证照片的清晰度要求挺高的,所以说,晚上才需要补光灯来补的。
迎面而来的车灯「唰」一下,对摄像头来说,影响也是很大的,就是我们的车灯对摄像头,它在照我们,我们也在照它。
对摄像头本身来说的话,就是个逆光环境了,灯是从后脑勺照过来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有论文,《逆光条件下的视频监控》上讲:当被监控对象处于逆光环境下,被监控对象会变得很暗,就会导致无法清晰成像。
补光灯其实就是起到逆光补偿的作用,平衡光线,获得良好的拍照效果。
一句话就是:为了拍清楚,不然看不到。
对人视觉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司机要被补光灯“闪瞎眼”,是很现实存在的问题,我自己也经常「呱呱」,尤其晚上,很难受的。
探头补光灯其实有3种的:有常亮、频闪和爆闪,无论哪一种,都会对视觉造成影响,产生眩光效应的。
这种高强度光源就好比:你眼睛,今天中午,头「啪」朝上面,直接就对着太阳盯着看,很刺眼的。
周围的东西也根本看不清楚的,我有时候被闪得都感觉真的是要快瞎了。
《价值工程》期刊上有论文,《道路交通中眩光现象及解决策略》上面讲:道路照明眩光会使人产生失能眩光和不舒适眩光。
失能眩光会降低道路交通环境的视觉功效和可见度的。
不舒适眩光会使驾驶员产生烦躁、紧张、焦虑等等情绪,会短暂地出现,影响驾驶的安全,或者我们自己的状态。
从影响时间上来讲:从暗的环境到明亮的环境,适应时间大概是需要1分钟的。
频闪发光的物体小的时候,人的眼睛视网膜上的像,并不是立即消失的,还大约会保留0.1s的时间。
所以说,补光灯对行车安全还是有一点影响的,土话叫做“「cua」有残像”,是吧?
为什么不换成不需要补光灯的摄像头既然补光灯确实会影响驾驶,也是影响安全的,那为什么不换成不需要补光灯的摄像头呢?
人家军事纪录片,打仗不是一个绿的在那边,天黑了都能把人家瞄准的吗?
这主要是因为,从以前开始,基建就一直是采用有补光灯的摄像头配置的,基数实在太大了,想换换不过来了,成本太高了。
比如说:我住的杭州市,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多个道路监控了,多个智能卡口监控了。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有一篇《红外摄像机在交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上面讲。
新的红外摄像机无论在相同的环境下,还是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都有更好的成像效果。
但在产品价格上,红外摄像机系统比常用普通摄像机系统贵出一倍,甚至数倍。
当然了,也有些城市已经采取其他措施来应对补光灯影响驾驶的情况了。
比如说:宁波,在部分路段已经开始降低补光灯亮度值,把补光灯的方向从正对面糊在我们脸上,改成了背向来车方向,就在补光灯上面设置个柔光罩。
反正就是各种办法,让我们看起来好受一点。
遇到这种灯应该怎么办
如果发生事故,责任怎么算有的朋友就会问了:“我们开车,它「bia」刚好闪了我一下,我因为被闪了一下发生了交通事故,能不能投诉有关部门啊?或者说有没有寻求赔偿的可能性啊?”
正常来说很难,因为补光灯都是依据《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上安装的,平均光照度都是有规范的,都是30到50勒克斯之间。
家用的5W小台灯,你还嫌暗的那种,差不多就这个亮度。
所以说,除非真的是碰到那些老旧设备,或者说真的就存在不规范的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去向交管部门投诉、维权,不过这个概率真的是很小。
如果补光灯确实不规范,那该怎么办不说概率,就是说补光灯的确就是不规范了,向交管部门投诉还真的没有用,怎么办?
我们就只有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了。
有案例的:《厦门晚报》曾经帮助市民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最后不但事故得到了妥善解决,交警支队还表示:会对管辖的补光灯设备进行精细调整。这是有先例的。
为了监控清晰成像,不得不用补光灯
总得来说,探头补光灯对驾驶员确实会造成视觉上的影响,但为了监控拍得清楚,就不得不用到这个东西。
如果说我们想要好受点,真的没有那么多钱换更好的东西,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现在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就是:换换角度,搞个柔光碗或者怎么样,降低亮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路上那么多摄像头,哪个是拍违章的
路上摄像头,你看看,密密麻麻的,你会发现形状都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摄像头都是装补光灯的。
那些没有补光灯的,有的方的,有的是长的,有的是圆的,哪些能够拍到违章?哪些其实是不干这个事情的?它们分工到底是如何明确的?
有时候我规规矩矩地开,它「咵」的一下,到底又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电子眼